盛夏的赣鄱大地,因科技与青春的碰撞焕发新生。2025 年7月,江西农业大学各社会实践团队循着乡村振兴的脉络,携着实验室的创新成果,带着田间地头的实操经验,深入全省各地乡村,用物联网、生态种养、智能设备等科技手段,为传统农业注入“智慧基因”,让“科技兴农”从理念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增收实效。
智能设备进乡间:传统养殖装上“智慧大脑”
“以前养蜂全凭经验,现在有了这智能蜂箱,心里踏实多了!”九江市永修县蜂农指着田间的蓝色蜂箱,眼里满是欣喜。这是动科院“兴农‘蜜’方”团队捐赠的20套自主研发智能蜂箱,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蜂群状态,数据直接同步至终端,使得传统的‘凭感觉’养殖转变为精准的‘看数据’管理。在进贤县水产养殖基地,“丰渔黄颡先锋队”的师生们正忙着调试水质监测设备检测溶解氧、氨氮等关键指标,密切观察鱼群摄食状况。通过科学调整饲料品种与投喂策略,减少了饲料浪费,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牧安青锋队”创新实践模式,贯通动物疫病“研发-生产-应用”全链条,实践队发现一头奶牛呼吸频率异常,队员迅速运用疫病初判流程,包括体温监测和用药记录核查,严格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防疫方针。亲身体验了牧场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个体牛健康追踪及群体防疫策略制定中的实际应用。
从永修县的“智慧蜂箱”到进贤县的“水质智能管控系统”,从奶牛场到流浪猫犬基地,江西农业大学各实践团队累计捐赠智能设备超200台(套),开展技术培训40余场,覆盖农户600余户,让“智能化”“数字化”成为乡村产业升级的关键词。

生态模式破瓶颈:一亩田长出“双份收益”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工学院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用示范与推广应用团队已整装待发,匆匆奔赴试验田,正式拉开了‘一田一割一测’的忙碌序幕。收割机轰鸣着穿梭稻浪,将饱满稻穗收入仓中,金色稻浪不断“退去”,露出丰收的“底色”。如何让一亩田产出更大的收益这样的“生态密码”在江西乡村不断被破解。工学院“沼清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携自主研发的物联网智能灌溉系统,赴江西正合生态农业基地开展技术验证。优化除杂效率与智能配比算法,成功验证“变废为宝、精准供养”的技术路径。显著提升沼液资源化利用率,降低化肥依赖,为企业提供可落地的绿色升级方案;林学院龙脑樟服务团在吉安龙脑樟产业基地,通过苗木检测、无人机巡园、衍生品开发调研等技术手段,为1200亩种植园提供精准化种植指导,助力特色产业升级。在石城县高田镇,农学院“稻香客”乡村振兴实践团调研科技赋能的烟草、白莲、水稻等特色产业,探寻小镇崛起之路;研究生院翼起兴农科技服务队针对莲花县花塘村杂交水稻制种区传统人工授粉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难题,重点推广无人机辅助授粉技术。团队精心规划花粉监测点,根据水稻生长特性精确设置无人机飞行高度、速度及行距宽度,并基于实时数据分析,团队不断优化飞行策略和技术参数,提升了授粉效率与精准度。

全链服务强根基:从“一时帮”到“长久兴”
“不仅要送技术、送设备,更要帮乡亲们建机制、强能力,让产业自己‘活’起来。”这是江西农业大学师生在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在芦溪县,计信院“e路兴农” 围绕电商助农与帮扶滞销果农展开行动:在公园为果农分装产品、宣传农产品及线上购买渠道,深入芦溪田间开展针对性助农直播,通过直播间互动、发优惠券等方式连接消费者,以线上线下协同的城乡联动,拓宽果农增收渠道,
科技服务的触角还延伸到农产品加工环节。在峡江县经管院“耕新果业调研服务团”的队员们正帮企业开通微信公众号和淘宝店铺,为其电商业务的拓展和品牌宣传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广昌的莲田是实践的“主阵地”。成员们挽起裤脚深入莲田,工学院“稻香润心·科技惠民”实践团在采莲、剥莲的体验中,将非遗制莲工艺与新媒体传播结合,创新“田间+工坊”直播模式,用镜头展现白莲种植的传统技艺,让“中国白莲之乡”的绿色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从技术推广到市场对接,从人才培育到产业链延伸,江西农大学子用“全链条服务”推动科技成果扎根乡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10余个,让“科技赋能”从“短期帮扶”变为“长久振兴”的动力源。

从赣南的蜜香到赣北的稻田,从赣东的鱼塘到赣西的猪场,江西农业大学的师生们凭借科技之力,激活乡土潜能,以青春之名,践行‘强农兴农’的使命。这个夏天,江西农业大学的师生们用科技为笔、青春为墨,在赣鄱大地的乡村画卷上,写下了“科技赋能”的生动注脚。而这幅画卷,还在继续铺展,乡村振兴的路上,青春的脚步永不停歇。
作者:吴璨
审核:贺媚、王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