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焕新颜,爱心支教润童心——江西农业大学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基层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5动态浏览次数:

盛夏的赣鄱大地,稻浪翻滚,蜂鸣阵阵。江西农业大学各社会实践团队循着乡村振兴的脉络,深入田间地头、古村街巷、乡村学堂,以匠心守护非遗、以爱心滋养童心。从赣江之畔到武夷山下,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实干诠释担当,在服务美丽乡村建设、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支教的实践中,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青春答卷。

建设美丽乡村,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校团委“强国有我 青春有为”实践队走进南昌市安义县乔乐乡,用画笔守护红色记忆为乡村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画卷,在社坑村的毛主席与红军战士雕塑群前,实践队员们正手持画笔专注地忙碌着。阳光下,雕塑群中迎风飘扬的党旗历经风雨已略显褪色,队员们用赤红颜料细细勾勒旗面纹路,让象征信仰的党旗重焕鲜亮。在乔乐乡农贸集市入口进用用画笔为乡村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画卷。乔乐乡物产丰富,特色鲜明。实践队在设计墙绘内容时,巧妙地将当地的猕猴桃、草莓、樱桃、柚子、冰糖橙等特色农产品以及西二环、梅岭高速等元素融入其中。这些元素不仅是乔乐乡的“名片”,更是乡村振兴的“密码”。队员们精心构思,认真描绘。“我们希望通过墙绘,让更多人了解乔乐乡的特色,吸引大家关注这里的发展。”。人文院组织音乐学专业学生开展了送戏下乡文艺活动,将红色文化与歌舞形式结合。声乐节目《如愿》用歌声传承红色记忆;舞蹈《枫叶红了》展现民族艺术魅力;原创音乐剧《党章守护者》通过沉浸式表演再现党史故事……多样的节目传递了红色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推动了文化惠民服务落到实处,让基层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匠心守护文脉,激活非遗传承新活力

非遗文化是乡村的精神标识,承载着地域历史记忆与民族智慧。传承非遗不仅能增强乡村文化自信,江西农业大学各团队通过实践推广 “文化 + 产业”“文化 + 旅游” 模式,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婺源清华镇竹安堂伞厂内,非遗传承人胡师傅正教经管院“青禾筑梦”团队成员制作油纸伞。选竹、削架、裱面、绘图案,一道道工序里藏着千年匠心。“这门手艺快被淡忘喽。”胡师傅的叹息让队员们揪心。针对非遗传播困境,团队提出“油纸伞+影视剧衍生品”创意,建议与旅游团合作开发体验馆,让老艺人现场讲解技艺,既增收入又传文化。

景德镇罗家坞古法作坊里,动科院“瓷韵承古,麂影护珍”团队成员正体验拉坯、印坯、绘釉。“看似简单的拉坯,讲究‘稳、准、匀’,得练上三年才能上手。”匠人师傅的话让队员们体会到非遗传承的艰辛。团队建议将陶瓷制作与研学结合,开发“少年陶艺家”体验课,让更多人感受“土与火”的艺术魅力。

资溪县乌石镇,畲族山歌非遗传承人兰光有正教工学院“工益新锋”团队唱《采茶歌》。“畲族的故事全在歌里。”兰爷爷的话让队员们动容。他们协助整理山歌歌词,拍摄演唱视频,建议在中小学开设山歌兴趣课,让“山间天籁”代代相传。

   


爱心浸润童心,渲染乡村教育新亮色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乡村儿童的成长关乎乡村未来。江农学子通过支教为乡村儿童补充知识、拓宽视野,更能通过情感陪伴与价值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理想、增强自信,为乡村人才振兴埋下种子。

国土院思源社星火乡传先锋队奔赴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上埠镇山口岩村开展支教活动,课堂上,队员们娓娓讲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艰辛历程,从南湖红船的星火初燃到革命先辈开天辟地的壮志,从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到爬雪山、过草地的坚韧不拔,一个个感人故事在孩子们眼中点亮向往的光。

软件院“码上实践”暑期营队采用“红色剧本演绎”的形式,组织当地儿童参与角色扮演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情任务,孩子们扮演刘胡兰、黄继光等英雄人物,体验革命年代的艰难岁月。同时策划了“变废为宝”手工制作活动,孩子们利用塑料瓶盖,制作出各式各样独具特色的手工作品。

靖安县水口乡的教室里,“爱润童心”支教队以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为核心,将抽象乐理形象化,引入舞蹈元素,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语文课注重引导想象与创造;体育课及素质拓展游戏则着重锻炼身体协调与团队协作能力。课程形式生动活泼,课堂氛围活跃有序,孩子们积极参与互动。

在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良坊镇下坊村的童心港湾,食品院“青春‘食’践力,筑梦新乡村”社会实践队队成员通过系统化、趣味化的安全教育内容,着力提升乡村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并开展“食品中的魔术,淀粉实验大揭秘”主题科学实践活动,展示了“维C使碘伏褪色”“淀粉遇碘变蓝”两个趣味实验现象。

大余县杨梅村的书法课上,“微光童行”团队成员正教孩子们临摹“青年寄语”。“一横一竖要稳,就像做人要正。”队员的话让孩子们若有所思。扎染课上,素布在孩子们手中变成绚丽图案,“这是我的作品,回去要送给爷爷奶奶!”稚嫩的声音里满是骄傲。

在南昌县塘南镇,外语院的支教队在此开展支教已经18年了,今年他们以“深耕塘南十八载,振兴有我拓新程”为主题开展9天活动。课程涵盖语数英基础学科与书法、自然安全等素质课程,升级“英语话农史”特色课堂,将英语学习与农业知识、音乐元素有机融合。期间穿插防溺水演练、“心愿树”留言、辩论比赛等活动在寓教于乐中激发乡村儿童潜能,厚植爱国情怀,持续为乡村教育振兴添力。

   

从村口集市到街头巷尾,从非遗工坊到乡村课堂,江农学子的实践足迹遍布赣鄱大地。他们不仅带去技术与知识,更播下希望的种子。他们用汗水和青春证明:乡村振兴的路上,青年从不是旁观者,而是脚踏实地的践行者。他们将继续带着这份初心,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作者:吴璨

审核:贺媚、王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