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他们留下了“农”墨重彩的一笔

发布时间:2020-09-16动态浏览次数:1148

江西农业大学暑期文明实践活动综述

暑假期间,当大多数大学生在享受惬意假期之际,这群年轻人却选择另一种方式——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利用所学所知,在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上绽放青春。

2020年,88支校院两级暑期社会实践营队,五千余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赴省内外73个县区116个乡镇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决战脱贫攻坚,投身强国伟业”为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专业指导老师、专家教授的带领下,江西农业大学的广大学子把宣讲课堂放在田间地头,为村民送新思想新技能;把舞台搭在村落院坝,为群众送先进文化;让支教走进大山深处,为儿童送去新知识……

聚力精准扶贫,00后“新农人”把故事唱成歌

近日,一个“江西“00后”学子把三下乡故事写成歌”热门话题在新浪微博和B站等网络平台引发广泛关注。这是江西农业大学动科院抗非瘟联动调研团前往吉安泰和傲农猪场和安福众望猪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00后”新农人将所学专业技能与实践结合,调研了现代化养殖场的非瘟防控措施。

“现代生猪养殖是综合性的高科技行业,发展前景非常好,农牧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形势好,待遇高,当前养殖业不再是“下里巴人”而是“阳春白雪。”

8月4日上午,江西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郭新春慰问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者,看望在安福县瓜畲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江农动科院抗非瘟调研团”师生。他高兴地勉励三下乡社会实践营队成员:“作为00后新农人,既要注重课堂学习,更要深入行业实践,掌握行业新科技,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

在一个月后,实践队员们决定将所见所感写成了歌分享给更多人。歌曲创作者程婷说,作为00后掌握新科技的新农人,我们不仅掌握符合时代的新技术,也充满着热情活力。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来自林学院、工学院、国土院、理学院、食品院等的34支队伍前往等疫情低风险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助力精准扶贫活动,通过开展政策解读、实地调研、技能培训、医疗扶持、电商带货、就业服务、资源对接、信息服务、志智双扶等活动,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在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凝聚力量、贡献智慧。

  

“民法典”送法下乡,参与乡村振兴

朝阳初升,村头田间已经充满了老百姓的欢声笑语。“大伙儿们,安静了、安静了,我们是江西农业大学民法典普及小分队......”服务团成员们面对一望无垠的田野,提着嗓子大声喊道。普法活动随着一场‘露天电影'的播放也正式展开,通过让村民们观看民法典普法短视频,传达了“居民权保障弱势群体‘住有所居’”、“人格权独立成编”、“守护婚姻与家庭的幸福港湾”等民法典新亮点。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农村地区法治建设,全方位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江西农业大学“指尖送法·寄情三农”乡村振兴服务团走进江西、重庆、内蒙古等地农村地区围绕普及民法典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既要把民法典知识跟村民聊透彻、普及到位,也要让村民把心里话说给组织听,因此,乡村土广播应运而生。

“我们建议可以采用每日播报、每日反馈的广播方式。这几日,主播可以先由我们普法团成员担任,之后可以由村里的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轮番上阵。我们会每场都精心准备,并用家乡话进行播报,既生动又亲切。”服务团成员说。利用乡村广播这一播报形式,可以大大提升了宣传效果。炎炎夏日,不出门便可以了解到法律知识与国家相关政策、不错过任何政策福利,这便是村民们最喜闻乐见的。

“这种播报形式很好,在家就可以了解到法律知识,而且还是方言,大伙儿都觉得有意思!”村民小刘说。把法律播报延伸到村里,把民法典讲进百姓心里,把问题化解在沟通里。自8月1日开始,乡村广播播报越来越稳定、播报质量越来越高、群众反响越来越好,如今,“乡村广播站”已成为当地上接国家政策、下传村规法纪的传播平台,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8期,普及民法典政策几十条,参与村民达上千人次。鉴于这种高效的普法方式,服务团成员后期也会继续线上普及民法典,远程与村民们,讲好乡村法律知识。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来自动科院、经管院、软件院、人文院、职师院、外语院、研究生院等学院的37支队伍,开展普法宣传、医疗卫生、服务三农、青年工作、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实践活动,帮助发展乡村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环境,促进公共服务,提升乡风文明。青廉社在抚州市东乡区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廉社以“公益实践下乡、助力乡村振兴”为实践主题,重点开展了“九个一”的实践活动,即开展一项问卷调研、摆一次知识“地摊”、进行一次普法宣传、慰问一次敬老院老人、进行一次儿童支教、参加一次田间劳作、参观一个爱国基地、开展一次廉政教育、撰写一次心得体会。

  

聚焦文明实践,线上助力展现青春作为

8月12日,人民日报第12版以《融入火热生活,淬炼意志品质》为题报道了江西省大学生参与暑期文明实践志愿行动,其中江西农业大学“精准扶贫,科技助农”志愿服务营队受到关注。据了解,志愿服务队以线上形式,为景德镇市西湖乡桃墅村开展大棚种植技术技能培训。

“彩色油菜花需要种哪里?”“彩色油菜花能不能榨油?”“能不能提供稻虾种植技术?”聊得火热的视频的这一头,是江西农业大学志愿服务营队青年师生,另一头是江西省景德镇市西湖乡桃墅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管理人员董胜田。这是江西农业大学“精准扶贫,科技助农”志愿服务营队首次采用视频联动助力指导形式,让技专家和农民、青年大学生“面对面”交流。

相隔数百公里,多人同时在线,大家“屏对屏”、心连心。建微信群,把农户都拉到一起。志愿服务队一户户和村民联系,得到广泛支持。利用微信群的视频通话功能,一方面联系农科专家,开展指导培训,给大家种植相关知识,一方面做好防疫工作。

“这种农技线上指导方式不仅成本低,也适应疫情防控的形势。”江西农业大学“精准扶贫,科技助农”志愿服务营队指导老师林志兵表示,今后也将通过线上的方式提供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

除此之外,志愿服务队还利用“互联网+农村农副产品推广助销”

模式,用“直播带货”,拓展蜂产品销售渠道,第一次线上直播带货就累计销售蜂蜜62斤,销售额2000余元,受到了蜂农们的一致称赞。

自文明实践志愿行动开展以来,学校精心组织、广泛动员青年团员投身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活动。经学院推荐,校级遴选,来自农学院、生工院、计信院等学院组建7支省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56名师生深入7个县(区),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需求,围绕爱心支教、推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文明实践队伍扎根实践地,开展活动约40余场,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儿童教育等工作相结合,深入了解群众所想所需所盼,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网、江西省电视台等国家、省级媒体的多次报道与关注。

  

投身抗洪救灾,饶河联圩上多了一抹“橙色”

裹满厚重泥土的雨靴,脚底下磨破的水泡,一袋袋压进肩膀的沙袋,三伏天的“日光浴”,夜间“如影随形”的蚊虫……在鄱阳县三前庙乡防汛救灾一线,由一群70后、80后、90后、00后组成的江西农大青年突击队,以不畏磨砺的意志和共护家园的情怀,筑起“红色堤坝”,践行使命担当。

随着雨后天晴、洪水后退的有利时机,补种晚稻是当前许多鄱阳县东阳村村民的“心头大事”。“‘种田不插八月禾’,马上就要立秋了,晚稻的播种迫在眉睫,再晚就会出现稻谷空秕了,严重影响收成。”鄱阳县东阳村的村主任欧阳长勇发愁该怎么加快补种晚稻。

7月29日,江西农业大学防汛救灾青年突击队听闻附近的村子在正在补种晚稻,突击队的轮休队员们穿上雨鞋,扛上锄头就奔向田间地头,有些具有农科类专业知识储备的队员甚至在结束一晚的高强度夜间巡堤后,顾不上休息又扎入了“老战场”,帮助村民播种水稻,协助育种秧苗。一时间,东阳村的田野上满是插秧的忙碌身影。大家分工合作,尽管天气炎热,队员们满头大汗,但没有一个突击队队员叫苦喊累。

从出征到凯旋,江西农业大学防汛救灾突击队协助和配合当地开展了9天的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队员中有70后老党员,80后科研工作者,90后、00后的青年学生,从学校到堤坝,从博士变“战士”,面对烈日暴晒、蚊虫叮咬等艰苦环境,队员们毫无退缩,充分体现了江农师生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精神。此外,队员们还积极发挥农科专业优势,对灾后水稻恢复生产、禽畜防疫、果树栽种等方面提供科学建议,帮助村民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将农大智慧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行动彰显了农大的责任与担当。

汛情期间,江西农业大学282名青年师生自愿组成江西农业大学防汛救灾青年突击队。根据省防办和团省委调度命令,江西农业大学防汛救灾青年突击队鄱阳分队29名队员于7月28日—8月4日奔赴鄱阳,迅速、积极、主动投入到防汛救灾中去。青年突击队师生巡堤共计321次,24小时轮流值班巡堤共计124人次,发现并处理泡泉9个。面对降雨、高温高湿等恶劣天气,青年突击队全体队员始终坚持标准不降、时间不减、排险不停,切实做好堤脚水田、水塘的拉网式巡查排险。除防汛救灾青年突击队外,还有百余名青年团员就近就便迅速奔赴居住地周边防汛第一线,积极投身防汛救灾、大堤值守、志愿服务等防汛抗洪工作,以实际行动在防汛一线构筑“青春堤坝”。

  

寻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

一边是寻访红色故事的新鲜“血液”,一边是历经风雨后的百年高校,相距近千公里的距离,因为“三下乡”社会实践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7月21日,江西农业大学“红色基因永流传”寻访实践团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互联网分享带领团队实地调研,团队队员一起进行线上“云实践”。

江西农业大学“红色基因永流传”寻访实践团队通过“讲一个红色故事、访一位党史专家、找寻一本红色书籍、撰写一份红色感言”等环节,线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料、党史专家介绍等,线下实地寻访调研,全面立体了解红色人物形象,以革命烈士的革命历程映照党的情怀,感悟为民初心。

弘扬红色文化培育红色基因有助于青年团员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9支红色基因寻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营队一方面参观、凭吊、宣誓, 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另一方面到周边地区进行社会调查, 开展慰问表演和义务支教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身体力行地接受教育、增长才干、作出贡献。

  

供稿:校团委廖镇宇    审核:郭军海